懷孕在瑞典(二):在北歐幸福國度待產有什麼不一樣

強大的醫療紀錄系統、夢幻福利、女性為主的醫療團隊

四聲帶小姐
Dec 17, 2020

20代的我以為一輩子都要待在日本,沒想過現在我人竟然已搬到北歐,並且還要在當地懷孕生產。很多朋友說我應該要好好紀錄一下在瑞典的生產經驗,尤其我又是懷雙胞胎,於是今天終於要來聊聊瑞典的生產經驗及醫療系統。

強大的個人醫療看診紀錄(journal)系統

很多人都知道在歐美國家產檢時超音波次數少,產後也是住一、兩晚沒什麼大問題就出院回家休養,瑞典也差不多是這樣。我注意到比較特別的就是產檢全程基本上是不會見到醫生的,直到生產那一刻你才會看到醫生!除非孕期中有些特殊問題,像我懷雙胞胎時後期就被安排看了三次醫生,而且醫生都是隨機安排的,每次見到的醫生都不同一位。那產檢時會見到誰呢?

我的第一次的產檢是在第8週時,在約20週後每個月會跟固定同一位助產士(midwife/barnmorska)做例行產檢,主要是量血糖血壓、聽胎兒心律及問診,直到生產前一刻都是跟著同一位助產士。整個懷孕過程只會有2次的超音波,要跑到另一個專門做超音波的機構,幫你照超音波的不是醫生,而是很有經驗的超音波專業人員,每次也都是隨機安排專業人員。瑞典人認為超音波會打擾到寶寶,不鼓勵太常做超音波,也不是你要求就可以多照。

因為雙胞胎的體重大小要多觀察,我前後共照了4次超音波,算是特例。第一次超音波是在13週左右時,主要是看胚胎發育狀況如胎心、頭圍、身長、脊椎等等。在瑞典滿35歲的孕婦還可以免費在此次的超音波中先測量胚胎頸部透明帶的厚度,再去MVC(懷孕檢查中心)檢測血清,得到的一系列數據會被輸入電腦進行唐氏綜合症的風險分析,也稱為KUB。一般來說不高於1/300聽說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若概率太高,會建議再進行羊膜穿刺。當時我得到的概率大概是9千多分之一,是一般可以接受的概率,所以就沒有再做追加的檢測。

說了這麼多,為何以上的產檢過程能在沒有醫生下以及隨機安排醫療人員之下,毫無問題地被完成,其來有自。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瑞典透明且詳細的醫療紀錄系統。平時去醫院看診時,醫護人員都會先詢問我是否可以觀看我的醫療journal,也就是我的個人醫療內容記錄,我在瑞典的所有看診、拿藥都被清楚地記錄下來,包括看診內容、醫護人員評估、處方籤、甚至生產醫療報告(詳細到幾點幾分幾秒做了什麼處理、身體反應等等),內容有時詳細到令我訝異。而醫療人員包括像助產士、護士、超音波人員等等都可以在獲得許可後,隨時隨地可以觀看個人的醫療內容記錄。多虧這個強大系統,讓我不需要每次面對醫療人員做過多不到位的解釋,他們在醫療看診紀錄系統上便能掌握全盤的資訊做專業評估。我從產檢開始一直到產後,期間還歷經了搬家所以必須更換醫療人員,這一路上都很有莫名的安全感,感受到的醫療照護很完善,現在回想或許是因為如此吧。

不浪費社會資源為前提下的醫療福利

從在瑞典的第一次的產檢開始到生產及產後住院,一毛錢都不需出,全部免費瑞典社會福利好得很夢幻,但一切福利皆以不浪費社會資源為前提,才能有效分配運用資源。當然,如此夢幻的福利能夠有效持續地運作,皆以其醫療「必要性」來做考量,免費醫療整體而言,必要而精簡。

舉個例子好了,瑞典人認為懷孕22週前屬於自然淘汰歷程,此時母體內為胚胎還不算嬰兒,在這之前他們是不會做任何保胎安胎動作,因為就算利用醫療資源也只是保留下品質低的胚胎,沒有這個必要。相較於台灣醫療會建議保胎安胎,瑞典人的理性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入境隨俗,我也盡量看開點讓自己在22週前身心放鬆,別想太多。

女性為絕大多數的團隊

話說放眼望去醫療中心及產院,看到的都是女性醫療人員。從我第一次在瑞典看醫生,第一次產檢到產後住院,接觸到這麼多醫護人員99%全是女性(只有一位麻醉師是男的),不誇張真的!大家的專業及決策速度無庸置疑,同時也會溫柔地安撫我,有時還會以她們自身經歷鼓勵我,讓我整個孕期都很安心,一點都不會有不自在的感覺。

--

--

四聲帶小姐
四聲帶小姐

Written by 四聲帶小姐

未料18歲那年赴日唸書後從此在海外漂泊,已經歷過兩次的從零開始,學會了獨立及勇敢。目前與先生及一對雙胞胎定居在北歐瑞典,正在體驗人生第三次的從零開始。歡迎來我的臉書逛逛:https://www.facebook.com/Miss.Susandai

No responses yet